温病里热,止须清里。 例如阳明病,见潮热里证,又见大便微硬,可与大承气汤。
此关防下利,忌阳明脉弱,更不可误下。麻仁白芍药枳实大黄杏仁浓朴热结阳明气分者,则用承气汤。
如风湿相持,身体疼痛。并病篇曰∶二阳合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言若吐若下后,久病胃虚,不能运化,虚邪搏饮上冲,故头眩。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瘥。
若一经先病,先病之经未解,又见一经起者,名并病。曰表不解,不得不用麻、桂;曰水气内伏,又非麻黄桂枝大青龙三方所能治。
水饮蓄结中焦,怔忡上攻,但结胸无发热,但头微汗无表症者,半夏茯苓汤,甚者陷胸汤。《活人书》却与第二证中除去无证两字,改作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