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考古方二十余首以治火,岂曰灭火云哉?按∶疏导药即桃仁、山楂、枳实、黑栀、川楝、吴茱、延胡、丁香、木香之类,山栀、附子酒煎加盐服,是栀附汤。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吴茱萸气臊味辛性热,故用之以为反佐。
《医贯》曰∶左尺脉虚细数者,是肾之真阴不足,宜六味丸以补阴;右尺脉沉细数者,是命之相火不足,宜八味丸以补阳;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宜十补丸,此皆滋先天化源。名曰导赤者,导其丙丁之赤,由溺而泄也。
刘氏原以补肾为本,观其地黄饮子可见矣,故治中风,又当以真阴虚为本。人之一身,元气周流,不能容纤芥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