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之二目,亦人之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而为之也。未破者,俱宜蝌蚪拔毒散敷之;已破者,俱宜石珍散撒之,清其湿热,破烂白干,甚效。
注:[1]膏肓穴,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身形羸瘦,梦遗失精, 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怔仲,胎前、产后劳瘵、传尸等证。[16]从中注上行一寸,肓俞穴也直脐旁去脐中五分。
针七分,灸五壮,灸不及针。一时不得蜗牛,即将螫处挤去毒水,急用膏药烤热贴之,亦能止痛。
黄芩一钱 地骨皮一钱 麦门冬一钱 知母一钱 赤芍药一钱半 茺蔚子 一钱半 黑参一钱右为粗末,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去渣温服。[2]人参紫金丹:见囟骨伤 [3]苏子桃仁汤:见颠顶伤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宜韭菜汁调三白散涂之,内服化斑解毒汤。冬月加干姜一【方歌】虎潜丸疗筋骨痿,下元虚冷精血亏,龟板琐阳膝虎胫,【方歌】鳝漏生在腿肚间,孔如钻眼津水绵,颇类湿疮湿热发,【注】此证由湿热而成。
【注】[1]搓针者,凡进、退、搓、捻,皆催其气以至泻邪气也, 如觉针下气紧,切勿就移,须用泻法,但微微动转,如搓线之状, 若转之太紧,必至肉缠针头,邪气滞涩,而不能除矣。[22]从幽门上行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旁开二寸,仰而取之,步廊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