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肋胀满作痛,有实候者,先以导痰汤服之。其湿证有二,湿热证多,湿寒证少,当以脉证明辨之。
胃中风,腹满胀,隔塞不通,张口喘息,额上多汗,孙地仙所谓新食竟取风为胃风是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骨下两旁各一寸半。宜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用浓朴、紫苏、干葛、藿香、羌活、苍术之类。
有兼痰积者,有湿多者,有热多者,有湿热相半者,有挟气者,临病制方,其善于治痿者乎!虽然药中肯綮矣,若将理失宜,圣医不治也。此以表气虚,不能卫外而痛,故用建中汤加黄。
此名因热冒寒咽痛,切不可骤用寒凉,宜用甘桔汤、双解散等。此言戒谷食,并用寒凉,微下大肠,损其腹中之谷食,兼清其余热,宜用枳壳、木通、川连、大黄、黄芩、山栀以治之;或栀子豆豉汤加枳实、大黄,同食复主治亦可。
且风之撼动,人知其为风;寒之严凝,人知其为寒;暑之炎热,人知其为暑;惟湿之入人,行住坐卧,实熏染于冥冥之中,人居、戴、履,受湿最多,况夫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根源发轫于此矣。大凡湿痛多身重,风痛多身轻,热痛多身汗,寒痛身多青,饮痛多呕恶,暑痛多口渴,虚痛多喜按,气痛多攻注,风火则行走不定,时作时止,风寒则凝住一处,长痛不休,四肢常冷。
又有三黄汤、凉膈散、导赤各半汤、黄连泻心汤,通治三焦里热之症。 天时雷雨,电雹,地气腾,湿气降。